高風險商品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8/9~8/15)共掃瞄22,269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196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觀察顯示,熱門詐騙目標仍集中在「精品」、「代購」、與「手機」等品類,其中「iPhone」、「二手」、「全新」等關鍵字頻繁出現,反映3C消費電子與精品代購市場依舊是高風險領域。本週新增的「詢價」關鍵字,顯示部分賣家可能刻意透過私訊議價或轉移交易管道,規避平台監管,增加詐騙風險。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刊登遠低於市價的商品(如名牌包、手機、相機)吸引民眾詢問價格,之後以「需要先付訂金保留」為由詐取款項。在多次詢價與議價過程中,以「限時優惠」、「庫存僅剩」等理由逼迫快速下單,減少被害人查證時間。消費者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避免脫離平台交易,嚴格堅持在官方平台內完成詢價、付款與溝通。
汽車周邊或零件、公仔等商品,此類多屬高單價商品,因價值高而容易成為不法分子鎖定的目標。常見詐騙手法包括以「稀有款」、「限量」等話術製造稀缺感,或提供與實物不符的照片吸引下單,甚至要求買家先支付「訂金」後消失。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應確認該賣場的評價以選擇可信賣家、要求面交驗貨,並避免提前匯款,以降低受騙風險,避免落入詐騙陷阱。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8/2~8/8)共掃瞄20,373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61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觀察顯示,熱門詐騙目標仍集中在「精品」、「代購」、與「手機」等品類,其中「iPhone」、「二手」、「全新」等關鍵字頻繁出現,反映3C消費電子與精品代購市場依舊是高風險領域。本週新增的「發電機」與「太陽能板」關鍵字,顯示近期防災設備交易也開始受到民眾關注。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庫存出清」、「全新原廠」或「低價代購」等話術,販售劣質品、二手翻新品,甚至收款後不出貨。此類商品單價高、售後驗證困難,一旦交易對象不明,受害金額往往巨大。消費者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家具、家電、發電機、太陽能板等高價大型商品,吸引部分不法賣家利用該類商品交易特性進行詐騙,常見手法包括假冒物流與假客服,藉機引導至平台外部交易,降低消費者後續求償與申訴機會。假客服可能假借「協助查詢訂單」、「重新安排送貨」等理由,要求買家提供個資、驗證碼或匯款至私人帳戶,造成財物與資料雙重損失。由於此類商品在購買前難以親眼檢視,且退換貨不便,民眾若遇到價格顯著低於市價、運輸條件含糊不清或要求私下交易的情況,應格外提高警覺,避免落入詐騙陷阱。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7/26~8/1)共掃瞄22,199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86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尤其正值暑假開學前,民眾對於手機、平板、筆電等高價3C商品的需求增加,賣家也多以「二手」、「中古」「拆封」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消費者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近年無貨源電商模式興起,許多電商賣家大量搬運商品廣告於電商平台刊登,在商品標題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字參雜以吸引買家搜尋,因此模式賣家多無實體存貨,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易產生交易爭議,甚或被「交期延遲」、「訂單取消」、「物流問題」等話術引導私下聯絡或洩漏個資以進行後續詐騙行為,民眾在交易過程中應多加留意。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7/19~7/25)共掃瞄22,603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38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工具機」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高價中古「五金工具設備」類也有增加的趨勢,並多以「二手」、「中古」「拆封」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五金工具設備類因具有體積大、重量重的運送問題,買賣雙方容易導入私下交易,或出現物流詐騙的情境,民眾在交易相關商品時,應特別注意交易對象是否提供假物流與假客服連結,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近年無貨源電商模式興起,許多電商賣家大量搬運商品廣告於電商平台刊登,在商品標題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字參雜以吸引買家搜尋,因此模式賣家多無實體存貨,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易產生交易爭議,甚或被「交期延遲」、「訂單取消」、「物流問題」等話術引導私下聯絡或洩漏個資以進行後續詐騙行為,民眾在交易過程中應多加留意。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7/2~7/18)共掃瞄21,784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42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二手」、「拆封」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且因近年無貨源電商模式興起,許多電商賣家大量搬運商品廣告於電商平台刊登,在商品標題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字參雜以吸引買家搜尋,因此模式賣家多無實體存貨,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易產生交易爭議,甚或被「交期延遲」、「訂單取消」、「物流問題」等話術引導私下聯絡或洩漏個資以進行後續詐騙行為,民眾在交易過程中應多加留意。
帳號出租與買賣為電商平台上日益猖獗的詐騙管道,詐騙集團透過社群平臺或通訊軟體,以「每月輕鬆領」、「被動收入」等誘人話術,吸引民眾將電商平臺帳號出租或轉讓。再由詐騙集團將其用於大量刊登虛假商品、收取貨款後不出貨,或洗錢轉帳用途。這些帳號多綁定個人身分證字號、銀行帳戶及第三方支付工具,若遭不肖人士用於假網拍、詐騙收款、販售仿冒品,帳號持有人恐將淪為共犯,面臨《詐欺罪》《洗錢防制法》甚至《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調查與法律責任。目前電商平臺已普遍明訂帳號禁止轉讓、出借與販售,建議民眾切勿因貪圖小利輕信「帳號出租」、「帳號買賣」等非法誘因,唯有強化帳號安全意識,才能防堵詐騙破口,保障個資與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7/5~7/11)共掃瞄20,957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266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面交」,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家具」、「家電」類也有增加的趨勢,並多以「庫存」、「二手」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家具類因具有體積大、重量重的運送問題,買賣雙方容易導入私下交易,或出現物流詐騙的情境,民眾在交易相關商品時,應特別注意交易對象是否提供假物流與假客服連結,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帳號出租與買賣為電商平台上日益猖獗的詐騙管道,詐騙集團透過社群平臺或通訊軟體,以「每月輕鬆領」、「被動收入」等誘人話術,吸引民眾將電商平臺帳號出租或轉讓。再由詐騙集團將其用於大量刊登虛假商品、收取貨款後不出貨,或洗錢轉帳用途。這些帳號多綁定個人身分證字號、銀行帳戶及第三方支付工具,若遭不肖人士用於假網拍、詐騙收款、販售仿冒品,帳號持有人恐將淪為共犯,面臨《詐欺罪》《洗錢防制法》甚至《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調查與法律責任。目前電商平臺已普遍明訂帳號禁止轉讓、出借與販售,建議民眾切勿因貪圖小利輕信「帳號出租」、「帳號買賣」等非法誘因,唯有強化帳號安全意識,才能防堵詐騙破口,保障個資與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6/28~7/4)共掃瞄21,733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02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面交」,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無盒」、「二手」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在商品標題上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參雜矛盾字詞吸引民眾搜尋(如在商品標題同時出現「現貨」與「代購」),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與其商品分類項目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帳號出租與買賣為電商平台上日益猖獗的詐騙管道,詐騙集團透過社群平臺或通訊軟體,以「每月輕鬆領」、「被動收入」等誘人話術,吸引民眾將電商平臺帳號出租或轉讓。再由詐騙集團將其用於大量刊登虛假商品、收取貨款後不出貨,或洗錢轉帳用途。這些帳號多綁定個人身分證字號、銀行帳戶及第三方支付工具,若遭不肖人士用於假網拍、詐騙收款、販售仿冒品,帳號持有人恐將淪為共犯,面臨《詐欺罪》《洗錢防制法》甚至《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調查與法律責任。目前電商平臺已普遍明訂帳號禁止轉讓、出借與販售,建議民眾切勿因貪圖小利輕信「帳號出租」、「帳號買賣」等非法誘因,唯有強化帳號安全意識,才能防堵詐騙破口,保障個資與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6/21~6/27)共掃瞄22,019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577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現貨」,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庫存」、「二手」、「自售」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在商品標題上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參雜矛盾字詞吸引民眾搜尋(如在商品標題同時出現「現貨」與「代購」),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與其商品分類項目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包裹詐騙為電商交易常見詐騙樣態,透過釣魚帳號刊登大量商品吸引民眾下單,再由後續交易聯絡(如通知商品缺貨、交期較長、商品寄送錯誤..)確認民眾寄送個資(如姓名、電話、寄送地址),寄送未曾訂購的商品(如廉價小物、文具、保健品),使收件人混淆誤以為是親友代訂或忘記下單而付款取件。藉由高頻率寄送,騙取多筆小額款項。或透過簡訊或通訊軟體發送「您有包裹未取」、「物流異常」等通知,誘導受害者點擊假冒物流業者或電商平台的連結。建議民眾在包裹取件時多加留意寄件人資訊或是否來自於自己常用的購物平台,對於誘使點擊陌生連結的簡訊應保持警覺性,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6/14~6/20)共掃瞄21,319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56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與「遊戲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現貨」,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庫存」、「二手」、「無盒」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在商品標題上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參雜矛盾字詞吸引民眾搜尋(如在商品標題同時出現「現貨」與「代購」),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與其商品分類項目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包裹詐騙為電商交易常見詐騙樣態,主要透過釣魚帳號取得民眾寄送資料個資(如姓名、電話、寄送地址)後,寄送未曾訂購的商品(如廉價小物、文具、保健品),利用「貨到付款」使收件人誤以為是親友代訂或忘記下單而付款取件。藉由高頻率寄送,騙取多筆小額款項。或透過簡訊或通訊軟體發送「您有包裹未取」、「物流異常」等通知,誘導受害者點擊假冒物流業者或電商平台的連結。建議民眾在包裹取件時多加留意寄件人資訊或是否來自於自己常用的購物平台,對於誘使點擊陌生連結的簡訊應保持警覺性,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6/7~6/13)共掃瞄22,779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267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精品」、「背包」、「手機」與「相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現貨」,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免運」、「二手」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在商品標題上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參雜矛盾字詞吸引民眾搜尋(如在商品標題同時出現「現貨」與「代購」),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與其商品分類項目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導入私下交易為電商交易詐騙的起手式,目前電商平台多已禁止賣家提供私下聯絡方式(如:電話、傳真、Email、即時通訊軟體帳號..),但仍有賣家以各種變種方式(如:變形詞、錯別字、QRcode..)刊登外部聯繫管道,為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請勿依對方指示加入外部通訊軟體進行聯繫或交易,如交易過程有抽獎或要求聯絡外部客服環節,也應提高警覺。建議民眾對於任何導向私下交易行為應保持警覺性、遵守正規交易流程,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5/31~6/6)共掃瞄23,018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22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遊戲機」與「相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抽獎」,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免運」、「二手」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在商品標題上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吸引民眾搜尋(如:時光金活動砸金批慶典發抽獎道具彩定製二層金架子展示架),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與其商品分類項目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導入私下交易為電商交易詐騙的起手式,目前電商平台多已禁止賣家提供私下聯絡方式(如:電話、傳真、Email、即時通訊軟體帳號..),但仍有賣家以各種變種方式(如:變形詞、錯別字、QRcode..)刊登外部聯繫管道,為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請勿依對方指示加入外部通訊軟體進行聯繫或交易,如交易過程有抽獎或要求聯絡外部客服環節,也應提高警覺。建議民眾對於任何導向私下交易行為應保持警覺性、遵守正規交易流程,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5/24~5/30)共掃瞄21,713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298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遊戲機」與「相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現貨」,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並多以「免運」、「二手」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售價吸引消費者,在商品標題上則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吸引民眾搜尋,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導入私下交易為電商交易詐騙的起手式,目前電商平台多已禁止賣家提供私下聯絡方式(如:電話、傳真、Email、即時通訊軟體帳號..),但仍有賣家以各種變種方式(如:變形詞、錯別字、QRcode..)刊登外部聯繫管道,為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請勿依對方指示加入外部通訊軟體進行聯繫或交易,如交易過程有抽獎環節,也應提高警覺,其常見風險包含:私下轉帳後不出貨、提供假帳號詐騙、商品與描述不符等,嚴重恐導致財損或個資外洩。建議民眾對於任何導向私下交易行為應保持警覺性、遵守正規交易流程,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5/17~5/23)共掃瞄22,348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66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遊戲機」、「遊戲機」與「相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代購」、「二手」及「現貨」,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另外本周遊戲相關周邊商品也有增加的趨勢(如手柄、搖桿),且多使用各種熱門關鍵詞堆疊吸引民眾搜尋,易使消費者混淆,民眾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商品內容描述多加留意,對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導入私下交易為電商交易詐騙的起手式,目前電商平台多已禁止賣家提供私下聯絡方式(如:電話、傳真、Email、即時通訊軟體帳號..),但仍有賣家以各種變種方式(如:變形詞、錯別字、QRcode..)刊登外部聯繫管道,為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請勿依對方指示加入外部通訊軟體進行聯繫或交易,其常見風險包含:私下轉帳後不出貨、提供假帳號詐騙、商品與描述不符等,嚴重恐導致財損或個資外洩。建議民眾對於任何導向私下交易行為應保持警覺性、遵守正規交易流程,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5/10~5/16)共掃瞄22,690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342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遊戲機」與「相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二手」、「代購」及「熱銷」,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另外以二手、無盒、免運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價格商品,並強調公司貨、正品來吸引消費者也有增加的趨勢,消費者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導入私下交易為電商交易詐騙的起手式,目前電商平台多已禁止賣家提供私下聯絡方式(如:電話、傳真、Email、即時通訊軟體帳號..),但仍有賣家以各種變種方式(如:變形詞、錯別字、QRcode..)刊登外部聯繫管道,為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請勿依對方指示加入外部通訊軟體進行聯繫或交易,其常見風險包含:私下轉帳後不出貨、提供假帳號詐騙、商品與描述不符等,嚴重恐導致財損或個資外洩。建議民眾對於任何導向私下交易行為應保持警覺性、遵守正規交易流程,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本署電商防詐雷達本週(5/3~5/9)共掃瞄23,183筆電商平台商品,發現其中284筆為高風險商品,並已提供相關資訊給電商平台進行預防性下架,以降低消費者接觸詐騙商品的風險。
本週高風險商品主要多為「手機」、「精品」、「遊戲機」與「相機」類別,常見的高風險關鍵字包含「二手」、「折扣」、「現貨」及「限定」,顯示精品、3C消費電子與代購市場仍是詐騙風險較高的領域,另外以折扣、二手、無盒等字樣提供低於一般價格商品,並強調公司貨來吸引消費者也有增加的趨勢,消費者在購買相關商品時,應對於與一般售價差異過多之商品多一分警覺,不要貪小便宜,並特別留意賣家評價與匯款交易方式,避免遭遇詐騙。
導入私下交易為電商交易詐騙的起手式,目前電商平台多已禁止賣家提供私下聯絡方式(如:電話、傳真、Email、即時通訊軟體帳號..),但仍有賣家以各種變種方式(如:變形詞、錯別字、QRcode..)刊登外部聯繫管道,並以「下標請先咨詢客服」、「咨詢客服有優惠」、「超商取貨請聯係客服」作為暗示,雖其目的不一定是為了詐騙買家,但透過引導買家私下交易,脫離平台管理,容易產生後續交易糾紛,增加電商交易風險。建議民眾對於任何導向私下交易行為應保持警覺性、遵守正規交易流程,不僅能有效降低詐騙風險,也能保障自身財產安全。